(来源:中国宝武)
邂逅 · 3322 期 · 11197 篇
在长江畔的宝钢股份宝山基地
一群“固废狙击手”正悄然改写
钢铁生产的生态逻辑
宝武环科、宝武水务
以固废资源化为主战场
为钢铁主业筑牢绿色防线
守护钢流奔腾
以高效运营保障钢铁主业
在宝钢股份高炉日夜不息的钢铁洪流旁,宝钢建材始终扮演着不可或缺的“守护者”角色。当2025年春节临近,万家团圆之时,正是宝钢建材人火力全开,以精准的产销平衡工作保障钢铁主业连续稳定生产的关键时刻。“高炉不息,我们不停!”这不仅是一句口号,更是宝钢建材的行动准则。
欢庆节日之际,市场也通常步入需求低谷,水渣的堆存压力陡增,宝钢建材内部堆场场地告急。水渣模块迅速响应,按照制定好的应急保障预案,人员机械齐上阵,24小时内高效开辟厂内水渣临时堆场。同时与宝钢股份运输部汽车大队密切协作,优化车辆运输路线,确保主业末端“血脉”畅通,为高炉持续排渣扫清了障碍。
钢铁主业的稳定运行,离不开后方设备的坚实保障。今年以来,宝钢建材智维中心抓住淡季设备维保的黄金窗口期,创建横纵贯通的联络体系,确保任何设备异常信号都能在10分钟内直达决策层。同时不断优化年修流程,将关键工期从90天压缩至81天,不仅抢回了宝钢建材自己的宝贵生产时间,同时为主业设备恢复最佳状态、释放产能后的水渣转运存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宝钢建材还积极加强运营模块、营销中心、水渣模块三方联动,狠抓现场管控与效率提升,创下单日水渣直发2.03万吨的历史新高。连续高效的突击发运,迅速“消肿”库存,为主业恢复正常生产节奏提供强有力的后端支撑。
更大的突破在于宝钢建材的价值创造,深植于对钢铁主业固废资源的高效回收与协同利用。依托机构重组后的流程协同优势,宝钢建材今年一季度协同回收总量达171.7万吨,同比增长8.1万吨,增幅5%。
以智慧汗水坚守
工业环境的幕后担当
凌晨四时,宝钢股份宝山基地厂区,高炉轮廓在晨曦中尚未清晰,一群蓝工装身影已穿梭在钢铁丛林的脉络间。对讲机刺破寂静:“2BF现场有情况,马上协调车辆!”“三号行车轨道异物,立即清障!”这是工业环境保障部回收班组的日常战歌。
3月,以宝钢股份2号高炉中修为核心的系列年修拉开帷幕,炼铁、炼钢、热轧、冷轧四大区域同步作业,这支24小时不间断的固废清运铁军,开启了连续22天的攻坚保卫战。
工业环境保障部在宝山基地年修保驾过程中,展现出了“全心全意服务主业”的战斗精神。他们精益求精,健全完善动态跟踪、分级响应、跨部门联动的“三维一体”保障机制,完成年修回收紧急任务46次;建立“半小时响应圈”,实现全过程“零延误”处置;创立“精准对接需求、精细过程管控、精确资源调配、快速应急处置”先进工作法,让回收效率和质量实现质的飞跃。为确保固废处置的合规化,工业环境保障部组建了一支20人的终端跟踪小组,借助GPS技术,精准追踪固废去向,深入30余家终端单位,确保固废利用全程可控。焚烧炉脱酸废水除汞项目更是成为环保创新的典范,不仅攻克了汞污染难题,还提升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绿色突围战
唤醒12万吨“沉睡铁矿”
作为高炉湿法除尘的“副产品”,瓦斯泥曾是横亘在钢铁企业环保路上的难题——这种含铁量达40%到50%的黑色污泥,因锌等杂质干扰高炉生产,陷入“回用破坏平衡、堆存浪费资源” 的双重困境。而宝山基地转底炉工艺的突破,正为这场固废治理攻坚战提供了破局之道。
2021年,宝山基地的料场曾常年被瓦斯泥占据,湿基状态下的污泥含水量高、流动性差,不仅占用宝贵的场地资源,更让其中蕴含的铁元素沦为“沉睡的资源”。据测算,若直接将瓦斯泥烧结回用,锌等杂质会在高炉系统中累积,导致炉衬侵蚀、能耗上升,而简单堆存则意味着每年数万吨铁矿原料的无形流失。这种 “食之有碍、弃之可惜”的尴尬处境,成为制约钢铁企业绿色发展的痛点。
2021年4月,为寻求破局关键,金属再生事业部与宝山基地炼铁厂联合攻关,拉开了这场技术突围的序幕。首年的1.48万吨(湿基)处置量看似微小,却标志着宝武环科、宝武水务转底炉工艺在瓦斯泥领域的首次技术突破,团队成功破解了锌杂质在高温还原中的行为控制难题。
技术迭代的步伐在此后三年不断加速:2022年,拌料工艺的革新与预处理设备升级,让处置量跃升至3.23万吨;2023年,通过智能控制系统优化生产节奏,处置稳定性显著提升,年度处置量突破5.36万吨;2024年,库区整合与行车效率提升等管理创新,使处置能力进一步攀升至6.77万吨。这条持续增长的曲线,印证着 “技术攻关—设备改进—管理优化” 的三轮驱动模式正在释放强劲动能。
2025年,钢铁行业的环保标准再次升级。随着高炉湿法改造推进,瓦斯泥产生量即将迎来100%的激增,同时应急晾晒场地缩减50%的现实,让现有处置体系面临严峻考验。宝武环科、宝武水务的应对之策是一场系统性的工艺革命——转底炉配套改造项目已提上日程。
新建的干湿拌料生产线将实现“量质双升”:通过干基物料精准配比,不仅形成12万吨/年的处置能力,从源头解决物料输送与炉内反应效率问题,项目投产后还能消化湿法改造后的增量污泥,释放的土地资源可用于绿色物流改造。这项填补国内瓦斯泥专用处理设施空白的创新实践,预计每年可回收铁元素约5万吨,减少锌排放超2000吨,真正实现“固废不出厂”的循环经济承诺。
宝山基地炼铁厂高度认可瓦斯泥资源化利用取得的成效。通过转底炉的深化推进不仅拓展了二次资源综合利用,有效缓解了B4大棚库存压力。更关键的是,该举措降低了高炉锌负荷,同时支撑了高炉提升使用转底炉球团的用量,为高炉顺行与成本控制提供了双重保障。
从1.48万吨到12万吨的跨越,不仅是数字的增长,更是钢铁工业绿色发展理念的具象化实践。
破解高温困局的金钥匙,被宝武环科、宝武水务找到了!
]article_adlist-->
图片:宝武环科、宝武水务提供
出品:宝武融媒体中心
]article_adlist-->2023十大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