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血干细胞混悬液的微光中
映着他们接力生命的赤诚
雪域高原的酥油茶香里
浸润着他们千里援藏的医疗坚守
街头雨中的搀扶、高铁车厢的紧急救助
绽放着那刻入骨髓的职业本能
“医者仁心,悬壶济世”
他们是,山大医学生!
在第八个中国医师节到来之际
让我们见证新一代医者的成长之光
01生命接力:以热血续燃生命之光
近日,在齐鲁医院造血干细胞采集室里,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第一临床学院)2025级神经外科硕士研究生朱康明平静地躺了4个小时,187毫升“生命的种子”缓缓流入收集袋。至此,山东大学在两周内诞生第二例造血干细胞学生捐献者——就在不久前,同院2024级骨科学硕士研究生姜睿成功为一名尚处襁褓的婴儿捐献造血干细胞,为这场“生命接力”写下序章。
朱康明同学
姜睿同学
为赴这场“生命之约”,朱康明推迟了暑期实验,说服了担心他身体健康的父母,九针的动员剂注射过程中,发烧、头晕、乏力等不适接踵而至,他却始终不改初心。
朱康明的这份坚定并非偶然。本科阶段321小时的志愿服务时长、国家奖学金与“最美医学生”的荣誉称号,早已勾勒出这位青年医者的底色。2023年“献血车进校园”活动中,朱康明便主动留取血样、录入HLA基因数据,成为中华骨髓库志愿者;2025年6月,当得知与一名血液系统疾病患儿初配成功时,他没有丝毫迟疑;在捐献者姜睿采集时,朱康明也全程陪同。
三年来,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第一临床学院)累计1433人次参加无偿献血,“捐献+1”已经成为山大学子的常态,公益火种从一个人的血管传向一代人的心脏。
02雪域践诺:以仁心架鲁藏连心桥
近日,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第一临床学院)收到一面特殊的锦旗。“医者仁心暖雪域,鲁藏情深谱新篇”,这是西藏米林市羌纳镇送给山东大学“齐鲁医行”实践队最珍贵的礼物,更是在高原之上生命与生命最美的相遇。
今年8月,13名实践队队员带着优质医疗资源与齐鲁医学的嘱托,克服高原反应带来的身体不适,跨越3500公里来到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西藏,在雪域高原写下护佑生命的注脚。
他们的足迹覆盖4地7个点位,先后建立3个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开展6场健康义诊和科普宣教,服务藏区群众近1500人次。
他们在边防军营为戍边官兵体检,在工程一线为建设者义诊,在墨竹工卡县开展健康科普讲座,更通过建立3个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创新“据点扎根—分层服务—能力共建”帮扶模式,以临床带教、手术示范等方式培育当地医疗人才,让齐鲁医学的种子在雪域高原生根发芽。
除此之外,山东大学“齐鲁医行”实践队的足迹还遍及济南、青岛、威海、东营、滨州、淄博、济宁、菏泽、德州、聊城等11地市,把育人课堂搬到基层一线,为健康中国注入山大青年力量,这一“行走的思政课”得到了新华网、人民网、央广网等权威主流媒体报道。
03见义勇为:以专业诠释医者誓言
“救死扶伤无问场合,医者担当不分昼夜”。在危难时刻,山大医学生第一时间“亮身份、敢担当”,用专业与勇气践行“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医学生誓言。
今年7月,2024级消化内科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刘旭岩在高铁站演绎了一场“生死时速”。列车广播紧急寻找医护人员时,刚下夜班的他立刻起身,对突发呼吸性碱中毒的乘客展开救治,直至患者症状缓解、脱离危险。山东大学护理与康复学院校友李锦良,两年前也曾在高铁上救助突发心绞痛的乘客,这份挺身而出的默契,正是山大医学教育的生动缩影。
两年前的一个傍晚,雨幕中的济南文化西路,齐鲁医院(第一临床学院)三名学生遇到了因骑电动车躲避机动车而摔倒的钟先生。他们一边提醒往来车辆避让,一边冒雨将无法起身的钟先生送至齐鲁医院急诊并帮忙联系家属。当家人赶到时,钟先生已完成检查——两根肋骨骨折错位、五根肋骨骨裂,正是这场及时救助,为后续治疗赢得了关键时间。
2022级骨科学博士研究生李春林的故事让人动容:他在公共场合多次救人,列车救人事迹登上《人民日报》;曾获得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金奖等多个医学类竞赛奖项;深夜捡到装有身份证、银行卡、钥匙的公文包时,他先录视频保护现场,再联系民警归还,用细心与责任守护他人财产安全。
坚守 温暖 帮扶 救助
山大医学生用一言一行
将家国情怀与奉献精神
刻进青春坐标
齐鲁医学的大爱
在新时代医学生手中
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在这个特别的日子
向守护健康、服务社会的他们致敬!
素材来源丨山东大学融媒体中心
编辑丨宿紫泉
2023十大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