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韩书堂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文化教育学与课程论的视角来看,教材不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是文化再生产与价值观建构的重要媒介,关乎教育目标的实现与文化认同的塑造。当前,设计与编写科学、系统兼具时代性和普遍适用性的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材迫在眉睫。
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材编写首先要明确核心目标。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材的核心目标,以文化传承与育人功能为导向,深度融合文化教育学中的“文化传递—实践创新”理论框架。在知识传递层面,精准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传统美德与人文精神,构建学生对文化本体的认知体系;在价值塑造层面,基于文化认同理论,引导学生理解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的价值转化路径,将传统文化理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衔接,服务国家发展与社会进步;在能力培养层面,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通过批判性思维训练与创新实践,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性认知与转化能力;在教学适配层面,结合多元智能理论,以契合大学生认知特点与学科背景,实现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有机统一。
对照观察,当前教材在内容系统性、内容选择标准、传统价值的当代转化、教材形式等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
展开剩余74%首先,系统性与框架建构不足。当前教材内容存在碎片化、板块割裂的问题,根源在于缺乏对传统文化整体性与逻辑脉络的深度把握。传统文化作为一个有机系统,其思想哲学、文学艺术、历史演进等要素通过“文化基因”相互关联。然而,现有教材多以知识点罗列或选篇赏析为主,未能运用系统论的方法构建“文化要素—价值脉络—历史演进”的立体框架,导致学生难以理解传统文化的生成逻辑与内在统一性。
其次,内容选择标准模糊。在内容选择上,选材标准不统一。对传统文化的筛选需秉持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立场,既要避免因过度强调“纯净性”而回避历史复杂性,也要防止以单一标准(如经典权威性或故事趣味性)替代价值导向。不同学科背景对传统文化的解读存在差异,则涉及跨学科课程理论中的“整合困境”,即如何在保持学科特色的同时,提炼文化共性以实现协同育人目标。
再次,价值诠释与当代转化深度不足。传统文化的价值转化需通过“理解—阐释—应用”的循环过程,将抽象概念与现实生活建立关联。当前教材对传统概念的解读多停留于历史语境,未能在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之间搭建对话桥梁。此外,缺乏问题导向,未能将学生的现实困惑作为知识建构的起点,导致文化教育与现实需求脱节。
最后,形式设计与可读性欠佳。教材在形式设计上存在语言表达失衡与体例较为僵化的问题。过度依赖文言文或学术化语言,导致文化符号难以被学生理解;而全盘使用现代汉语,则可能消解传统文化的象征意义与审美价值。此外,体例陈旧、缺乏互动性的问题,违背了情境认知理论与混合式学习理论,未能通过多媒体资源与互动设计构建沉浸式学习场景。
有鉴于此,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材的体系化建构应考虑以下策略。
强化顶层设计与系统性框架的理论支撑。基于主题式课程理论与文化基因理论,教材顶层设计应以核心思想理念或重大问题为主题单元,打破学科壁垒,实现文化要素的有机整合。通过“文化基因”串联思想、哲学、文学艺术、制度、器物等内容,构建“主题—要素—价值”的逻辑链条。同时,结合历史解释理论,将历史性与逻辑性相结合,在梳理传统文化发展脉络的基础上,提炼出中华文化的主流价值思想,实现文化传承与理论创新的统一。
明确传统文化与当代价值导向的理论依据。以“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指导原则,运用文化适应理论与跨文化交际理论,构建传统文化与现代价值的对话机制。通过“古今汇通”还原历史情境,运用比较文化学方法分析传统与现代的适应性变革;通过“中外对话”引入文化交流互鉴案例,揭示传统文化的“普世价值”。此外,要聚焦学生成长与社会发展需求,选取具有现实关联性的文化内容,实现教育目标与社会需求的契合。
提升价值诠释与转化深度的理论策略。借鉴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情境学习理论,采用情景化、案例化教学方法,将传统文化置于真实问题情境中,通过“做中学”的体验式教学促进知识内化。运用对话教学理论设置思辨讨论点,引导学生在观点碰撞中培养批判性思维。同时,依据语言顺应理论,融入当代话语体系,以学生熟悉的概念与实践阐释传统思想,实现文化符号的现代转译。
增强教材适切性与弹性的理论基础。基于差异化教学理论与模块化课程设计理论,将教材分为基础版与提升版,满足不同层次学生需求。运用教学系统设计(ISD)理论,提供专业化教学参考指南,包含学情分析、教学策略与争议话题处理建议,实现“教材—教师—学生”三要素的协同优化。
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材的编写要从文化教育学、课程论、建构主义等多学科理论视角出发,解决系统性、价值性、当代性、趣味性与适切性问题,构建“历史逻辑—理论深度—实践导向”的教材体系,方能实现文化育人的深层目标,推动大学生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生成,为国家文化传承与人才培养筑牢根基。
(作者单位:山东财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2023十大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